号: 050159124/202302-00037 信息分类: 部门文件
发布机构: 宿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成文日期: 2023-02-03 发布日期: 2023-02-03 17:07
文  号: 性: 有效
生效时间: 废止时间: 暂无
名  称: 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政策咨询机关: 经科局 政策咨询电话: 0557-3928518

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来源:宿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 浏览量: 发表时间:2023-02-03 17:07 编辑:宿州信息公开040

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二一年十一



第一章 站在新起点的新经开

第一节夯实发展基础

第二节把握发展新形势 9

第二章 开启争创国家级经开区新篇章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战略定位

第三节目标愿景

第三章 聚焦产业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聚力发展生物医药首位产业

第二节加快发展两大高成长性产业 28

第三节创新发展一批优势特色产业 6

第四节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四章 打通创新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43

第一节增强创新力量 43

第二节打造创新平台 46

第三节营造创新环境 48

第五章 打造人才链,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49

第一节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 49

第二节加快高技能人才引培 50

第三节完善人才留用保障 51

第六章 构建资金链,激发投资融资活力 52

第一节优化财税管理体制 52

第二节拓宽投融资渠道 52

第三节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53

第七章 实现民生愿,加速推进产城融合 54

第一节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54

第二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 56

第三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57

第四节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58

第五节加快平安园区建设 59

第八章 拓展开放窗,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61

第一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62

第二节打造营商环境建设新高地 63

第三节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64

第四节加速“引进来”“走出去” 65

第五节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 66

第九章 建设生态区,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67

第一节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67

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68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69

第十章 保障措施 70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70

第二节强化土地保障 70

第三节完善政策体系 71

第四节深化项目引领 72

第五节严抓落实考核 72



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是谋划重大项目、实施重大任务、确定开发区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未来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站在新起点的新经开

第一节夯实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宿州经开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调转促为主线,以推进两化融合和产城融合为手段,着力推动经开区产业发展走向高端化、集群化、品牌化和绿色化,经济实力稳步增强,城市魅力逐步彰显,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为促进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期间,园区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20年全区经营销售收入达370亿元,2016-2020年均增速达7.4%2020年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2016-2020年均增速达8.1%,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位于全市园区前列。安徽省石墨烯复合功能薄膜材料工程实验室获批“2016年安徽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成为省内首家石墨烯产业领域省级重大研发平台;2020新宇药业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获省级批复;百丽鞋业荣登2020年安徽省民营企业营收百强榜单成功扩区后,被国家发改委纳入新修订的《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名录》。荣获“2017年中国产业园区成长力百强“2018年、2019年中国园区创新力百强称号,鞋城荣获“2019年度中国最具成长力产业园区称号

二、产业结构实现新升级

2020年园区实现战新产业产值37.55亿元,在规上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达26.7%十二五末提升3个百分点,累计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战新产业蓬勃发展,柏拉阿图、恒昶生物、新宇药业等生物医药项目,深圳鸿鼎泰、云妙音响等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紫金新材料、伊维特电子气体等新材料项目加速落地,以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初具雏形。鞋服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百丽鞋业开展精益化生产线改造行动东艺鞋业推广应用激光智能切割、自动化针车等高端智能设备,制鞋产业智能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实现由皮鞋高档女鞋、休闲鞋等领域延伸;服装品类实现纺织、亚麻布等原料生产向服装服饰等产品拓展。2018年原料药制造入选第三批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2016年经开区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获批成为第一批市级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安特食品等9家企业荣获“2019年宿州市质量提升示范企业称号;雪龙纤维、亿帆药业荣获2020年度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先进单位

三、营商环境形成新优势

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不断在解放思想上迈出新步伐。制订《招商顾问聘任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聘请经济发展顾问、招商顾问,拓宽招商信息线索渠道;起草《经开区招商引资考核机制》,激活招商活力。着力营造协调,相宜的良好氛围,打造营商环境建设新高地、招商引资强磁场。成立营商环境局,切实解决项目在落地、建设、投产运营中的困难和问题。靠前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资金、过桥资金,2020年兑现六批次企业税收优惠资金15984万元,兑现企业基础设施配套扶持资金、厂房装修补贴资金及各项专项财政补贴资金5367万元。创新工作举措,举办企业家下午茶、银企对接会等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截至2020年底,共受理办件25434件,办结25434件,答复率、办结率均为100%。荣获“2016年中国产业园区营商环境百强称号。2020年鞋城蝉联中国企业营商环境(案例)十佳园区。

四、产城融合呈现新面貌

不断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生产生活便利程度大幅提升。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金海大道、金江路、金泰五路等道路全部贯通,雨污管网投入使用,110KV35KV供电线路、4个变电所及配套供电线路建设完成,第二水厂投入运营,日供水2.5万吨。产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生物医药科技园建成并投入使用,高端装备智造园、新材料产业园等园中园加快建设,标准化厂房、人才公寓、第二污水处理厂、供热管网、道路燃气管网等生产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启动智慧园区建设,创新型综合性智慧园区总体规划方案编制完成。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累计建成11所幼儿园,毛入园率达100%国际实验学校、南方国际实验学校、城南一中、十八小学扩建陆续建成投入使用,建成1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医疗、养老水平逐步提升,新建8所卫生服务中心和3座医院,建成景芝养老院和长寿养老院等养老机构。大力发展文体事业,深入推进文明创建,人民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开设4块五人制笼式足球场1个标准足球场,建成健身房、图书馆、雷锋活动广场、文体活动中心、晨练点等文化体院休闲场所30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建成危险化学品信息化平台,完成化工集中区整体安全性风险评估,平安幸福生活新城区初具雏形。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有待集聚。2020年全区规上企业共79家,其中鞋服制造企业30家,产值占比35.4%,生物医药类企业19家,产值占比为31.6%,首位产业的首位度有待提升。

二是企业规模有待提升。2020年园区产值超20亿元企业仅1家;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产值贡献为39.6%1-10亿级企业19家,产值贡献为37.5%;产值1亿元以下企业为58家,产值贡献为22.9%。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弱,小微企业数量多,贡献微弱,整体企业规模有待扩大。

三是土地效益有待提升。园区土地利用率不高,东部片区119家企业中有停产闲置企业18家,外租项目31个,“僵尸企业”占地现象严重。

四是产业链及配套有待完善。园区产业规模小,产品初加工企业占比较大,精深加工、整机制造等中下游环节缺失,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园区产业本地配套不足,原材料多依赖外购,尚未形成“主导产业+配套”的发展格局。

五是产城融合水平有待提升随着经开区快速发展,人口集聚加速,对于园区优质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等公共资源配置要求也越来越高。现阶段园区教育事业尚不健全,幼儿园较少,公立初高中缺失。文化、体育、大型商贸综合体等基础设施较少,市民广场、休闲乐园等娱乐设施亟待健全。

第二节把握发展新形势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深度应用推动人类社会步入新发展阶段,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业形态、人们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影响,世界科技竞争格局正在重新塑造。国内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成效初显,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区域一体化发展催生着新的产业布局。面对新发展形势,园区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

一、迎接新机遇

1.“新基建带来的转型机遇

中央、安徽省、宿州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均明确提出系统布局5G、工业物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中国数字江淮数字宿州建设,有利于园区嫁接数字云等智慧平台,加快园区在产业服务、安全管理、环境保护、招商引资、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实现信息化,推进传统园区向智慧园区转型。随着宿州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数字化应用更加广泛,有助于推动园区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园区纺织服装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同时,也为企业借助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智能工厂创造条件。

2.后疫情时代带来的行业发展机遇

当前,全球已进入后疫情时代,居民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和需求空前提升,生命健康产业迎来高光时刻。广阔的、常态化的市场需求有助于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增强产业带动力与竞争力,推进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快速成长,提升首位产业首位度。同时,也有利于园区集聚生物医药产业技术、人才及设备等资源,推动园区成为聚智、聚新、聚金的中枢,解决关键要素短板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3.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升级机遇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加速建设,宿州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利于园区高标准对接沪苏浙产业园区,提高产业协作水平,加快承接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新兴产业转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园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随着长三角地区鞋服产业转型升级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大型鞋服企业聚焦于鞋服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生产基地逐步中西部地区迁移趋势明显,为鞋城探索与沪苏浙等鞋服先发地区开展园区共建创造了条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更加注重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一体化,为园区建立长三角资源向园区扩散辐射的长效机制与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创造条件,形成合作共赢新格局。

4.宿州市“一城两区三基地”及高铁西站建设带来的资源集聚机遇

十四五时期,宿州市确立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的战略定位,明确将经开区及整个城南片区纳入到大宿城规划中,有助于园区依托与主城区的距离优势,借力主城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为优质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升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同时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加速建设,园区的物流需求将进一步得到满足,有利于园区整合现有资源,推动产品高效流通,提高商品周转速度,降低企业运输成本。随着高铁西站规划建设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缩短园区与周边长三角城市的距离,推动人才、项目、创新、资金等高端要素在园区集聚,有助于园区提升对外开放程度和对外招商引资水平。

二、应对新挑战

1.发展动能不足带来的挑战

我国已进入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依靠要素驱动和依赖低成本竞争的传统产业动能难以满足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需要发展以创新为核心动能的新兴产业。目前,园区动能结构仍以机械制造、轻纺鞋服等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规模较小,成熟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园区新动能不能完全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为园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2.外部竞争激烈带来的挑战

近年来,安徽省纵深推进制造强省战略,制造业发展迅速,园区快速成长。当涂经开区、桐城经开区等园区发展势头强劲,率先抢占优质资源,宿州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面临较大压力。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合肥、阜阳、亳州、上海、南京等省内外地区的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迅速兴起,宿州经开区在引进产业发展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竞争激烈,首位产业发展面临挤压。

3.科创能力不足带来的挑战

科技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不仅可以通过科技渗透作用放大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还可以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目前,园区创新平台较少,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低,设立研发机构及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数量明显不足,平台、产业及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在科技创新资源向一二线城市集中的趋势下,宿州经开区争夺引进先进技术和科技型人才面临较大压力,制约着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的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章开启争创国家级经开区新篇章

第一节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安徽省及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导向,运用市场逻辑,发挥资本力量,深入推进“四化同步”,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大力实施质量强区战略,争创安徽省质量强区,加快建设产城深度融合的中心城区、高效安全的生产片区,推进生物医药科技园、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鞋服制造产业园等产业载体建设,谋划打造黄淮海医药物流中心,积极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为宿州市更好打造一城两区三基地”,奋力冲刺全国百强市,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贡献经开力量。

第二节战略定位

抢抓国内外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外部环境挑战,立足园区发展基础,发挥既有优势,提出“一区三地”发展定位:

——建成皖北产城融合发展的样板区。按照产城融合、高效安全、绿色发展战略思路,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更新经开区空间布局和业态功能,推进中心区有机更新进度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步伐,提升产业载体支撑能力,实现以城带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发展格局,努力打造皖北地区生产安全有序、生活智慧便利、生态绿色友好的产城融合新样板。

——打造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地。依托园区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地,集聚发展生物医药首位产业。围绕化工集中区建设,壮大生物医药原料药制造产业链,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园,引进培育一批优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打造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建设中国中部制鞋产业基地一手抓制鞋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壮大,一手抓制鞋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进制鞋产业集聚化、智能化发展,建设产业效益全面提升、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深度融合、环境优美、居民安居乐业的中国中部制鞋产业基地。

——打造长三角营商环境新高地。把营商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建设的有力推手,对标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标准,着力深化审批、成本、法治、信用、创新、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营造重商、亲商、爱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聚焦企业最烦”“最痛”“最怕最盼,加强沟通协调,抓好问题整改,努力打造开发区长三角营商环境新高地品牌效应。

第三节目标愿景

2035年远景目标展望到2035年,经开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力争经济总量较2020年翻番,综合实力位居全市第一方阵,全区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全面展现经济体系更优,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创新活力更强以高新企业、高新技术、高端人才为核心的创新生态全面形成,特色领域创新走在皖北前列。生态环境更美,生态环境质量提升、资源能源集约利用、美丽经济发展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美丽经开建设全面完成。百姓生活更好,园区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人均收入达到国内平均水平,高水平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区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整体智治水平更高,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平安经开、法治经开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省内一流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贯彻市委、市政府相关目标任务,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持提质量和上台阶相促进,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综合实力、发展活力、内生动力和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宿州市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更加凸显,建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现代化产业新城,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蓄能增势。

——综合实力实现更快速度提升。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长潜力充分发挥,力争2025年,园区经营销售收入800亿元、力争达10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

——产业发展实现更高质量集聚。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产业结构更为优化。生物医药、鞋服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大主导产业企业数量和产值规模显著提升。力争2025年,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35%以上

——科技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突破。企业产学研合作水平大幅提升,优质科研人才队伍加速集聚。力争到2025年,规上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2.5%,新增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1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件,招引高层次人才队伍10家。

——对外开放实现更高水平迈进。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与沪苏浙园区合作更加紧密,招商引资质量持续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持续升级,力争2025年,进出口总额达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1.5亿美元。

——生态环境实现更大程度改善。生态文明水平不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建成天蓝、水净、地绿、城美的生态城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大气、水体、固态废弃物、污染管控和修复深入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明显加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更大幅度跃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实现均等化配置,实现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业有所就、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教育、公共体育设施等人均拥有率明显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专栏1:宿州经开区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20

2025

目标

年均增长

%

指标属性

一、经济发展

全区经营销售收入(亿元)

370

800

15以上

预期性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6.5

10以上

预期性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38

300

15以上

预期性

进出口总额增速(%

12.2

达到全市水平

预期性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0.9

1.5

达到全市水平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0

110

7以上

预期性

全员劳动生产率(%

8.8

8以上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研究经费投入增长(%

3.4

>9

预期性

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家)

15

25

预期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

26.7

35以上

预期性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

15

达到全市水平

预期性

高新技术企业数(个)

19

30

预期性

三、绿色生态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市下达任务

完成市下达任务

约束性

工业废水处理率(%

100

100

约束性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00

100

约束性

第三章 聚焦产业链,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链、延链、补链为核心,围绕产业链做大做强,着力构建“2+2+X高质量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轻纺鞋服两大首位产业,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两大高成长性产业,壮大发展精细化工特色产业,配套发展一批生产性服务业。

第一节聚力发展两大首位产业

一、生物医药

1.发展思路和目标

聚焦优势细分领域,以绿色化、智能化为核心,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力争202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100亿元,打造皖北生物医药产业核心集聚区,建成安徽省特色原料药绿色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放大宿州农业产业化基础优势,依托微生物发酵技术优势,把握新兴市场趋势,大力发展医药中间体及特色原料药,纵向拓展优势制剂产品,横向培育生物医用材料、特医食品,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医疗器械,提升公共研发服务及专业物流配套服务,打造产业生态。

医药原料及制剂:重点发展特色原料药,培育制剂及中间体,完善生物发酵技术对接服务,协助龙头企业引进新型品种,推动企业向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制剂一体化方向发展。

智能康复医疗器械:智能化与专业化为发展线索,引进系列检测设备与康复器械,重点发展智能可穿戴、新型康复器械,培育发展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等细分领域积极创建省级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区

生物医用材料与特医食品:重点发展聚乳酸、透明质酸和特医食品,聚焦蛋白胨、透明质酸生物培育基材和酪蛋白、大豆短肽、玉米短肽等植物蛋白等特医食品原料,逐步向下游最终产品延伸。加快生物发酵技术应用拓展,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引入生物材料、特医食品产线。有序引导园区食品、农产品加工类企业转型。

3.发展路径

大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在上游原材料链环节,重点引进生物基材料、医药化工材料生物电子元件、高性能医械机械部件项目,补强上游高品质原材料供给能力;抢抓“限塑令”发展机遇,依托园区医药化工基础,培育发展高性能、可降解聚乳酸材料等领域;紧跟医美市场发展需求,大力发展透明质酸原材料及医药级下游产品在中游医药制造环节,重点招引皮肤类、多肽类、肿瘤类、激素类小分子原料药等差异化竞争力强、市场潜力好的特色原料药品类重点扶持新宇药业、亿帆药业发展壮大,依托新宇龙头带动作用,吸引下游成品药配套企业入驻,壮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安徽柏拉阿图、劳斯多斯药业等一批优质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医药中间体及特色原料药;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重点招引糖皮质激素、美洛昔康等领域原料药、制剂一体化发展企业,关注爆款产品,培育潜力产品,力争“十四五”末,建成省级化学原料药基地。在中游医疗器械制造环节,重点招引康复护理器械、高端医用耗材体外诊断设备试剂医用级智能可穿戴设备关键部件与整机、家用慢性病筛查等领域项目,促进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创新在中游特医食品制造环节依托宿州市食品产业发展基础、原料药生产技术等,引导园区食品企业积极转型发展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壮大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产业规模。在下游医药商业流通环节,重点引进冷链医药物流服务平台、医药批发零售及电商企业,构建生物医药原材-研发-制造-物流完整产业生态打造皖北地区以特色原料药品牌标签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积极引进CROCDMOCMO机构在经开区设立细分领域实验室、研发分中心、合成制造分中心等。鼓励园区企业积极加入绿色医药产业化推进联盟,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信息共享,提升园区企业发展水平。引导园区企业加强与江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研发,积极谋划省级重大创新项目,加快生物发酵技术攻关和优化依托新宇药业,加快建设与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合作的“一中心四平台”中的“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加大对微生物药物、糖皮质激素类、抗生素类等药物的原料药的研发支持,推动新型合成技术、结晶技术、膜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原料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提升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加快推进生物医药科技园建设,聚焦“特色原料药-制剂”一体化领域,加快医药共性技术实验室、药性药理检验检测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病理分析、工艺优化、检验检测等领域专业人才引进工作服务园区医药生产企业。积极对接国内生物医药领域高校及大院大所,探索搭建新药孵化器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中心、新型制剂中试基地等,打造皖北生物医药研发生产高地

二、轻纺鞋服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围绕宿州市打造全国领先的轻纺鞋服智能化产业基地目标,以健全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抓手,推动轻纺鞋服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力争2025年,轻纺鞋服产业产值超100亿元。

2.发展重点

依托鞋城优势产业平台,制鞋方面,重点发展时尚女鞋、各类品牌运动鞋生产制造;结合人口老龄化、三胎政策等外部环境,积极承接发展老年鞋、童鞋产品。服务强军兴军战略,支持有实力的制鞋企业争取军工产品生产资质,积极承接生产军用作训鞋、警用作训鞋、消防鞋、伞兵鞋等各类作战鞋或作训鞋产品。服装方面,重点发展童装类、运动类、休闲类服装企业,延伸发展中高档西服、精品服饰,拓展个性化定制、创意服饰、特色服饰等领域

3.发展路径

推进制鞋全产业链发展立足成品鞋加工制造环节,加快弥补原辅材料、鞋服设备、营销等环节短板,逐步完善制鞋上下游产业链。针对制鞋原材料环节缺失短板,依托鞋材交易市场,积极引进高档皮革、胶水、毛料、五金配件生产企业,支持百丽、意丰等本地鞋材企业积极研发和生产热塑性橡胶底料、新型纤维素纤维板中内底、合成革面料等,着力提升鞋材品质,增强宿州制鞋产业原材料配套供应能力。顺应制鞋产业内迁趋势,鼓励鞋城内部代加工企业与温州、泉州、广州等地科研和品牌实力的大型企业加强合作,延伸发展高端产品。面向睢宁、盐城、东莞等鞋服机械基地,积极引进一批鞋服机械,提升鞋服产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延伸发展鞋服机械产业。大力发展鞋服营销,抢抓经济发展机遇,鼓励鞋城企业积极发展线上接单和线下直销,推广直播带货、网红带货、VR试鞋等新兴营销模式。

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纺织产业方面,为提升对园区服装企业配套能力,大力招引针织面料、呢绒类面料、针纺织品等纺织原材料企业入驻。推进鞋城无纺布产业园建设,依托后疫情时代人民对生命健康的关注和需求,推动德大康美做大做强医用口罩、防护服、耳带、绷带等医用纺织产品。紧跟国内纺织行业消费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大力招引一批家纺、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纺织企业,推动纺织产业集聚发展。服装产业方面引导服装企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实现新突破,不断推动企业从加工中间产品向产出终端产品升级、从贴牌加工品牌经营升级。依托园区标准化厂房,顺应全民健身潮流趋势,大力招引李宁、匹克等运动类服装企业入驻。结合三孩生育政策的外部环境,迎合母婴消费多元化、个性化特性,着力拓展母婴、童装及亲子装等产品。依托宿州市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积极承接山东、江苏、浙江等地纺织服装机械企业转移,大力引进飞跃集团、中捷缝纫科技等服装机械企业,提升园区服装生产智能化水平。

专栏2:“十四五”期间拟建设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与内容

1

新宇药业微生物药物生产项目

总投资5.67亿元,建设建设年产150吨盐酸克林霉素原料药、120吨高品质克林霉素磷酸酯原料药1600吨硫酸新霉素原料药年产200吨米曲霉微量元素系列产品生产线

2

亿帆药业高端特色原料药项目

总投资2.27亿元,建设原料标准车间、仓储、污水处理站扩容、分析综合楼

3

隆兴药业原料药生产项目

总投资3亿元,分两期进行,一期投资2亿元,二期投资1亿元,项目全部建成后年产 5 吨达克替尼、 5吨阿法替尼、3吨盐酸多巴胺、210吨造影剂等原料药。

4

东盛友邦中成药原料药及制剂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3.6亿元,项目建成后年产10亿支口服液、1100万瓶糖浆的产能,4亿粒胶囊剂、颗粒剂1.5亿袋的产能,五年内实现千吨级酶法葡萄糖酸的产能、百吨级精氨酸布洛芬的产能、2亿支水针剂的产能

5

云帆药业原料药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2.4亿元,项目建成年产6吨罗库溴胺、2吨舒更葡萄糖、30吨蔗糖铁、2吨地屈孕酮、10吨四烯雌酮、10吨磷酸奥司他韦。

6

开元药业原料药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10亿元,分三期建成。一期投资2亿元,年产600吨磷霉素左磷右胺盐、250吨磷霉素钙、50吨磷霉素钠系列原料药。二期为高附加值原料药生产项目,三期建设成品制剂生产项目。

7

东凯生物中成药、原料药及制剂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1.2亿元,建成后年产1000 吨高端原料药中间体及10000吨消毒抑菌剂

8

红杉生物手性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2.2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年产1000吨生化法制备手性医药中间体及氨基酸原料药。

9

法默生物              原料药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1.7亿元,建成投产后可年产10吨琥珀酸普卡必利、20吨帕瑞昔布钠、50吨罗沙司它、100吨贝派地酸、20吨阿帕鲁胺

10

劳斯多斯美洛昔康注射剂项目

项目总投资1.22亿元,一期租用生物医药科技园,投资约3500万元,建设美洛昔康注射液、滴眼剂、贴剂孵化生产项目;二期拟征地建设美洛昔康药物等产品生产项目

11

柏拉阿图新型强效糖皮质激素药物研发孵化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4.5亿元,一期租用生物医药科技园,建设高效糖皮质激素原料药、喷雾剂、气雾剂孵化生产项目;二期拟征地200亩,建设新型强效糖皮质激素药物生产项目。

12

恒昶生物医药、色素中间体项目

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医药、色素中间体1万吨。

13

市医药公司医药仓储项目

项目总投资1亿元,项目投入运营后,正常年可实现医药、医疗器械等配送额 2亿元。

14

“国药集团智能制造产业园”公共卫生智慧保障基地项目

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中心(口腔综合治疗台、智能康复转运机器人、医疗器械导联产品等)、医用织物消毒供应中心、医学工程智慧服务中心、智慧照护服务中心、供应链管理SPD中心、公共卫生应急物资战略储备中心。

15

新宇药业微生物药业产业基地扩建项目

项目总投资0.67亿元,建成后可年产300吨对羟基苯乙酮、50吨尿苷、50吨阿卡波糖、300吨胞苷、100吨胞苷酸、50吨尿苷酸二钠(肝病辅助药)、200吨原儿茶酸。

专栏3   十四五期间拟建设鞋服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内容

1

鑫圣佳无纺布产业园项目

项目总投资4.1亿元,主要建设厂房、办公楼、仓库等设施等,安装22条无纺布生产线、2条衬布生产线、2条复合生产线及配套设备,形成年产2万吨无纺布的生产能力

2

康隆达特种手套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6亿元,新建厂房、宿舍、办公楼等,主要从事劳保用品生产

3

承接鞋服产业转移示范园项目

项目总投资4.2亿元,规划占地面积约92亩,主要建设标准化厂房、职工食堂及配套用房等

4

意丰鞋材技术改造项目

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用于技术改造、扩大产能,购买先进机器设备

5

亿达项目防静电鞋服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1元,拟建设4栋钢结构厂房,拟购置生产防静电鞋服生产流水线、防静电台垫设备、加压密炼机、开炼机等相关辅助设备。

6

鑫彩鸿鞋业整鞋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钢构厂房,新建2条整鞋生产线。

7

百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物流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2亿元,共计规划建设2栋单体,总建筑面积约2.67万平米,建成后可容纳4万吨冷冻食品。

8

淮海快递电商物流园项目

项目总投资2.5亿,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仓库、电商中心、办公综合楼、宿舍楼等厂区设施,配套建设消防、给排水、道路、绿化、停车场等

9

恒邦新材料项目

项目总投资9.4亿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安装电脑喷水织机1000台,形成年产5000万米高档面料的生产能力

第二节 加快发展两大高成长性产业

以智能化、高端化为方向,以转型升级为抓手,充分激发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成长性产业发展活力,经济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一、高端装备制造

1.发展思路和目标

围绕产业升级和产品高端化,推进产品从高端领域、低端价值高端领域、高端价值发展,力争到2025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50亿元。

2.发展重点

立足经开区机械设备制造产业基础,抢抓长三角产业转移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制造发展,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智能家电等高端智能制造业。转型发展压力容器、矿山设备、电气设备等传统制造领域。

3.发展路径

壮大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全面融入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与汽车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半导体材料、封装测试及集成电路装备制造项目,形成与湿电子化学品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完善材料-元件-装备特色产业生态重点培育汽车底盘、车身附件、汽车电子电气、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感知系统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智能汽车零部件创新和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以经开区化工产业为依托,积极布局智能化工装备产业链。

推进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发展。以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指引,鼓励中煤三建、永通电缆传统矿山装备、电气设备企业向特种装备、智能电网装备等高端产品与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鼓励园区矿山设备生产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对接下游智能矿山装备整车生产企业需求,转型发展智能防爆移动变压器、随动转向车桥及智能矿用支护设备等领域,积极寻求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战略合作,引入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带动企业产品智能化转型升级。抢抓碳中和碳达峰战略机遇,围绕氢储能,鼓励大盘特种装备公司等装备制造企业向储氢压力装置等域拓展

二、新材料新能源

1.发展思路和目标

紧盯宿州市以及周边城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培育为电子信息、可降解薄膜、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做配套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达50亿元。

2.发展重点

依托化工新材料产业园,重点发展高分子改性材料、电子化学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领域。依托省石墨烯复合功能薄膜材料工程实验室创新平台,聚力发展薄膜新材料。立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发展节能灯具制造、新能源动力电池、燃料乙醇等领域。

3.发展路径

打造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化工集中区载体优势,全面对接长三角半导体、印刷电路、新兴显示产业需求,聚力拓展湿电子化学品、电子特种气体产业链。鼓励传统化工制造企业向功能湿电子化学品应用领域转型依托雪龙化纤生物基化纤重点招引液体环氧树脂封装材料、TFT-LCD新材料、OLED新材料、PCB新材料等半导体与新型显示关键材料项目;支持伊维特产线扩能与技术升级,加快开发混配气、氟碳气等5N以上高纯特种电子气产品,打造电子特气研发-检测-生产基地综合产业基地。

壮大发展复合高分子材料。重点培育紫金新材料发展壮大成为龙头企业支持紫金新材料通过石墨烯重点工程实验室创新平台,加大研发力度,推动企业产品更新换代,丰富产品类别,扩大生产规模。鼓励紫金新材料加大技改力度,引入国外先进薄膜生产设备,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提生产效率和规模。依托园区化工产业基础和新材料产业园,抢抓限塑令政策机遇,大力引入可降解薄膜分子材料领域的龙头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打造高分子材料产业集群。依托宿州当地生物和合成原料资源,加强和高新区佳力奇等军工企业合作力度,探索发展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所需的化工复合材料。

推动生物基新材料健康发展。立足宿州丰富生物资源产业基础与经开区企业微生物发酵技术基础,补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重点支持雪龙纤维等龙头企业拓展高端产品市场,创新发展高性能羧甲基纤维素用棉纤维瞄准新型显示面板偏光膜市场,加快推进光学级三醋酸纤维棉浆纤维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落地培育发展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生物仿生结构材料、生物呋喃聚酯、生物基聚酰胺、医用高分子材料等领域,聚焦引进聚乳酸、透明质酸、骨科眼科材料、高端医用材料领域创新型企业。

壮大新能源产业规模。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支持金阳新能源扩大太阳能光伏产品、风力发电设备、发光二极管(LED)及发电设备等产品制造规模,培育发展光伏产业。扶持微宇照明等企业发展壮大,探索发展节能灯具制造及其相关配套产品,加大新型光源设备制造产业转移承接力度。引导、支持坤盛新能源转型发展,探索发展无汞碱锰电池、氢镍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电池领域,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新能源电池制造产业转移,提升新能源电池设备制造能力。立足宿州农业大市优势,通过财税优惠、补贴等方式,鼓励中粮加快纤维素乙醇项目研发进程扩大生物燃料乙醇产业规模。

专栏4   十四五期间拟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内容

1

一诺钢结构年产8万吨空间钢结构及特种钢结构项目

项目总投资3.8亿元,项目建成后可年产4.5万吨重钢、1.5万吨管桁架、1万吨H型钢及1万吨C型钢规模。

2

天鸿科技太阳能路灯、智慧路灯及白色家电项目

总投资1.1亿元,建成后形成年产10万台套太阳能路灯及白色家电的生产能力。

3

德润机械专用车底盘零部件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1亿元,产品为单轴20吨到340吨特种车桥、单轴1.5吨到30吨民用挂车车桥、20吨到300吨刚性悬挂车桥等

4

晟坤磨具磨片及配套设备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新建全自动叶轮成型机、分条机、自动液压机、压机、烘箱、分装流水线等。

5

翔跃机械酿酒设备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购置自动焊接机、自动抛光机、数控弯管机、剪板机、折弯机、车床、光谱仪等生产和试验检测设备,年产2000套酿酒设备项目。

6

达铭实业智能洁手监测仪生产线建设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对原有厂房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建设智能洁手监测仪生产线。

7

微宇光技术护眼灯及芯片封装制造项目

项目总投资3.45亿元,其中一期建设光技术护眼灯生产线,二期建设芯片封装制造项目。

8

中煤三建智能制造产业园

项目占地约100亩,将集团公司各分部集中一起,在满足集团公司矿用产品生产制造的基础上,项大型设备制造及维修方面拓展。

专栏5   十四五期间拟建设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内容

1

伊维特新材料半导体气体、材料研发及国产化二期扩建项目

项目总投资4.05亿元,项目分三阶段实施,一阶段新建前驱气体车间、混配气车间、氟碳气车间;二阶段建设氧化亚氮车间;三阶段建设成品纯化车间。建成后年产氟碳气、前驱气、氧化亚氮、可燃性及腐蚀性气体约7440吨,混配气、可燃性

气体及大宗气体约13万立方米。

2

远大洪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1.78亿元,建设全自动多功能改性沥青卷材成型线 4 条、高分子防水卷材线 2 条以及配套设备。

3

恒昶生物年产4.8万吨功能性精细化工新材料项目

项目投资约3.35亿元,建设年产2000吨数码印花功能材料、16000吨锦纶专用高端着色剂项目。

4

晟捷新能源科N-甲基吡咯烷酮项目

项目总投资2.8亿元,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3万吨 N-甲基吡咯烷酮(锂电池电极辅助材料)

5

泰格高新涂料助剂及其功能性聚合物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2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年产18000吨涂料助剂及其功能性聚合物。

6

纳捷环保活性碳纤维毡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新建活性碳纤维生产线3条。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碳纤维毡360吨。

7

中创思睿锂电池新型高分子材料项目

总投资约5000万元新建4条生产线,购置反应釜及相关配套设备。

8

海鸥冠军高档系列陶瓷产品项目

项目总投资1.5亿元,购置原料加工设备、产品加工设备、污水处理等设备。

9

韩昌电子新型环保树脂家居装饰材料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7000万元,购置25条生产线及配套辅助设施,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实现年产1万吨新型环保树脂家居装饰材料。

10

丰尚智能科技玉米高值化综合利用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6000万元,建成投产后,年产人造板合成胶黏剂3万吨。

11

雪龙年产2万吨三醋酸纤维素特种棉浆生产线及二级污水处理站搬迁与扩建项目

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2万吨三醋酸纤维素特种棉浆生产线一条及辅助配套设施,并对二级污水处理站进行搬迁扩建

12

紫金新材料薄膜新材料智能产业园项目

占地约120亩,形成年产7万吨功能性复合包装材料的生产规模。

第三节 壮大发展精细化工特色产业

依托园区产业基础和化工园区平台优势,推动精细化工、轻纺鞋服和新能源三大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打造特色化、专业化产业集群。

一、发展思路和目标

以绿色化、精细化、安全化为核心,大力推进经开区现有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化工产业新增长点,力争2025年,力争精细化工产业总产值50亿元。

二、发展重点

依托经开区化工产业发展基础,推动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方向发展,布局发展涂料、表面活性剂、胶黏剂、超纤材料等化工新材料领域。

三、发展路径

推动生物乙醇产业链延伸重点扶持宿州中粮、安特食品做大做强,支持企业搬迁扩产,依托宿州丰富农业资源,通过生产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持续扩大特级乙醇、食用酒精等优势产品生产规模。支持宿州中粮加大对乙醇下游产品开发力度,向下延伸发展纤维素乙醇,提升产品附加值,丰富产品种类。鼓励宿州中粮、安特食品抢抓循环经济发展契机,加强和南京农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发展淀粉质农产品循环发展模式,提升对生物残渣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引导宿州中粮积极和总部对接,探索引入中粮总部其他有外移倾向的产业领域,壮大宿州中粮企业规模。

打造精细化工产业集群。鼓励经开区传统化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主动对接长三角等地区先进化工企业,争取产业、研发、人才等合作,引入先进生产设备和工艺,转型发展表面活性剂、食品添加剂、催化剂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依托宿州市建材产业发展基础和重大项目,支持化工企业延伸产业链,向下延伸生产建筑涂料、家具涂料、环保胶黏剂、环保增塑剂等领域,促进化工产品精细化发展。依托一体化发展机遇,面向长三角地区先进化工园区,积极承接化工产业梯度转移,持续壮大化工产业集群。围绕园区生物医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壮大上游化工原材料、乙烯及乙烯衍生品、纺织材料等领域精细化工产品规模。依托园区化工基础,探索引入超纤材料项目,提升对园区皮革、鞋服等产业配套能力。

推动农业用化学品发展。围绕农产品市场需求,把握国家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机遇,重点发展绿色农用化学制品业。推进中元化肥与六国化工深度合作,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大力发展优质复合肥,推动产品提质提效,建成安徽省优质复合肥生产基地。以科立华化工等企业为依托,不断提升恶草酮等产品品质,全面拓展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产品,形成系列化绿色农用化工助剂。

专栏6   十四五期间拟建设精细化工产业重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和内容

1

汉泰化工六氟磷酸锂、三氯氧磷、五氯化磷等项目

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一期投资约5亿元,建成后年产2万吨六氟磷酸锂、10万吨三氯氧磷、15万吨五氯化磷等。

2

科立华化工农药原药及其制剂技改扩能搬迁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资1.35亿元,一期建设300/年丙炔噁草酮原药项目;二期800/年噁草酮原药扩能至1200/三期建设1.9万吨/年农药制剂项目。

3

科立华化工1000t/a噁草酮原药技改项目

项目总投资1.54亿元,建设1000t/a噁草酮原药生产装置。包括噁草酮合成车间、公辅配套设施等

4

维多年产3000吨食品添加剂双甜技改项目

项目新建部分厂房项目建成后,可年产3000吨双甜。

5

恒昶生物食品药品添加剂、聚氨酯高分子着色剂和棉用高端着色剂生产项目

项目总投投资约4.85亿元,建设年产5000吨食品药品添加剂、5000吨聚氨酯高分子着色剂和10000吨棉用高端着色剂生产项目。

6

中元化工二氯异氰尿酸钠资源综合利用联产三氯异氰尿酸项目

项目总投资1.15亿元,项目建成后年产2万吨二氯异氰尿酸钠2万吨三氯异氰尿酸项目

7

兴元化工精纺助剂项目

项目总投资4200万元,建成后年产400吨新型高效环保精纺助剂

第四节 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以高效服务主导产业为突破口,推动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构建园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现代物流

依托经开区高铁西站建设优势,积极谋划发展站前物流,推进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标准化、厢式化、专业化的公路货运车辆,推进托盘、集装箱、集装袋等设施设备标准化建设,打造城市配送中心。抢抓黄淮海(宿州)智慧物流产业园规划建设契机,依托经开区生物医药制造、医药商贸等发展基础及周边亳州、太和等地医药产业发展,积极谋划建设黄淮海医药物流中心,通过专业第三方机构,打造集验收、存储、分拣、配送等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智慧医药物流中心。积极引入四通一达等第三方大型物流企业,引导物流企业融入鞋服企业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仓储、分销、配送等环节,更好服务企业降本增效。加快淮海物流园二期项目建设,探索打造全方位、一站式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积极引入智能分拣、5G、传感网、机器识别、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升物流行业智能化服务水平

二、科技服务

围绕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发展研究开发、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业态。鼓励研发类企业、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引进和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做强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公共实验室、检验检测平台、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加快引入科技产业高端智库,推动第三方科技咨询平台建设,发展科技战略咨询、科技评估等公共科技咨询服务业。

三、金融服务

大力发展产业金融,加大对生物医药、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流动性贷款,满足产业投融资需求。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和各类金融组织发展,支持引进一批科技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网络融资机构以及证券、保险、信托、担保等一级法人机构,加快发展产业基金、创投基金、金融控股、小额贷款等金融机构。鼓励新宇、科立华等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直接融资。引进培育科技金融产业,鼓励创投机构、科技银行、科技保险、融资担保等金融机构探索投贷联动、投债联动、投保联动等新模式,对科技型企业进行投资和提供增值服务。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导向功能,撬动社会资本投向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

四、电子商务

发展壮大应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产业,加强公共信息安全新技术的研究开发。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创新,完善,努力打造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产业链立足园区鞋城百大农产品物流园等基础辐射周边,从产品展示、平面设计、优化推广、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引入合作伙伴,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从办公场地、活动举办、人才培养、技术支持、金融服务、政策落地等方面为入驻企业提供服务;着力构建区域电商和谐生态产业链,成为区域电商企业的孵化器。

五、商业服务业

加快推进宿怀路两侧改造、运粮河两侧开发进度,加大商业设施的建设和招商力度,结合园区布局规划,构建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结构清晰、辐射力强的商业网点布局。引进大型超市商业综合体特色商业街区,补齐园区商业设施配套短板,完善园区吃、住、行、购、娱等城市生活功能。加快站前商业核心区建设。依托高铁西站建设优势,积极谋划站前核心商贸区商业服务功能

、人力资源

以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为核心,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化改革,引导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有序承接政府委托的人力资源服务。促进人力资源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综合性人力资源大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提升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效率和水平。积极发展员工培训服务,通过专业化第三方机构,为企业员工、大中专毕业生等提供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培训。

七、健康养老业

加快推进经开区中心片区有机更新进度,对运粮河两侧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沿河文化公园,结合远期经开区南部采煤沉降区形成的湿地公园及沿沱河两侧生态绿化地,引进高端健康养老产业项目,提升养老服务整体水平,发挥养老服务在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中的积极作用。依托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药控股智慧医药服务生态基地、“国药集团智能制造产业园”公共卫生智慧保障基地等产业项目,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效益显著的医疗健康产业集群

第四章 打通创新链,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发展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创新力量,着力培育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载体,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让科技创新成为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第一节增强创新力量

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加快构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动企业与多方展开科技合作,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智能制造水平,增强创新力量。

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创新“151”工程,引导和支持人才、资金、专利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宿州中粮、紫金新材料、雪龙纤维科立华化工、百丽等龙头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实施一批省、市产业化目标明确的重大专项。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鞋服设计等领域,加快引进长三角先进地区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其与本地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共同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知名度的原创性核心技术龙头企业。实施企业上市培育行动计划,建立健全上市后备企业培育机制,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皖北地区企业上市培训会,为后备企业上市、新三板挂牌、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提供必要支持。力争2025年,累计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10家,上市企业1家。

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特点,有步骤地完善园区科技创新政策。创新中小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促进中小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共同参与重大科技项目,推动科研仪器、实验设施、中试小试基地等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加强与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安徽省医药协会、江苏省新材料产业协会、江苏省能源协会、广州鞋业商会等商协会在技术、成果、机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投融资、财务管理、市场开拓等服务水平。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聚焦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推动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中小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入库,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壮大园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群体。力争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30家。

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对一批产品技术、科技创新等方面有明显优势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实施科技型小微企业培育工程,依托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给予必要的资金、人才支持,加速小微企业孵化成长。鼓励有条件的小微企业通过增资扩产、股权收购与品牌联盟等途径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与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鞋服设计等领域龙头企业开展协作配套,形成与大企业互补发展的第二方阵

积极推动科技合作。聚焦原料药、医药制剂、益生菌、特种电缆、新材料、鞋服制造等领域,主动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经济圈,将园区打造成创新资源辐射外溢的承载地。深入推进与高校合作交流,积极对接中科院等科研机构,南京工业大学、东南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及鞋服制造类职业技术学校,推动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各领域行业协会的座谈会、交流会等活动,加强行业业务沟通与数据共享。立足省内科技合作网络,主动融入国内创新网络,优化完善更高层次、多形式、宽领域的科技合作体系,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内科技合作。

提高鞋服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大力推进机器换人行动,加快建设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减轻人力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引导纺织领域企业推广使用筒纱自动包装技术,引进全自动转杯纺、数控节能型喷气织机等智能设备进行生产。推动鞋服领域企业在产品设计、布料裁剪、产品检测等环节引入智能化设备,大力推广使用模板自动缝制系统、柔性整烫系统,引进全成型电脑横机、疵点检测装置等先进设备,提高鞋服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和检测智能化水平。推行阿里+鞋服新制造,鼓励相关中小企业积极运用阿里智造云平台,开展生产上云,推行小单起订、快速反应的柔性制造模式。引导鞋城综合运用税收奖补等措施,加大对企业技改的支持力度。

第二节打造创新平台

聚焦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和关键技术研发,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积极打造创新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杭州新材料供应链产业基地等长三角产业集聚区的对接合作,探索共建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研发服务平台等在内的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依托新宇药业、中粮科技、锦乔生物等母公司研发实力,鼓励母公司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来园区设立分部,成立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建设,发挥一中心四平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推荐新宇药业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引领作用,在特色原料药领域实现新突破。做大做强紫金石墨烯新材料工程实验室,推进雪龙纤维生物基特种棉纤维工程研究中心建设进度,提升创新资源集聚能力。鼓励新材料领域中的中小企业联合设立小型共性技术科学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加快在中试放大、技术提升、产业成果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加快发展飞地模式,支持公共实验创新平台建设,对接合工大、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安徽省机械工业协会、安徽省机电行业协会等协会,在装备制造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交流,建设创新型平台。

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争创双创示范基地,加快创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提升创业孵化质量。培育一诺青春众创空间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支持中国矿业大学、投资公司、园区龙头企业等联合设立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围绕战略咨询、研究开发、孵化转化、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等,大力发展创新服务业,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谋划打造生物医药检测测验平台、精细化工研发中心、新能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智能装备检测平台等。积极探索与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等高校及第三方鞋服设计服务机构等合作,联合搭建鞋服类公共服务制造平台,为鞋类企业提供行业资讯、品牌创新扶持、产品技术研发、供应链融资、人才信息、进出口代理、展会信息、企业信息化等服务。

第三节营造创新环境

积极对接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安徽省关于加快建设制度和政策创新体系的实施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的通知》、《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支持科技创新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培养企业家自主创新意识,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吸引更多优质创新资源集聚。充分利用好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提高园区统筹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加强园区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科技项目、土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提升创新在园区考核中的地位,强化科技创新绩效考核。发挥政策导向和激励作用,倡导创业主体勇于突破、敢于担当的探索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专栏7科技创新项目

柏拉阿图新型强效糖皮质激素药物研发孵化生产项目、劳斯多斯美洛昔康注射剂镇痛药物研发孵化生产项目、新宇药业省级微生物药物工程研究中心、雪龙纤维生物基特种棉纤维工程研究中心、红杉生物抗病毒药物阿巴卡韦及其相关中间体的合成关键技术与产业化研究、中粮生化粮食淀粉质生物发酵及分子筛膜制备高纯电子级乙醇的关键技术研发、伊维特电子新材料研发中心、乐尔环境科研中心项目、雪龙纤维醋酸纤维类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科立华化工草酮技改项目、飞天新材料建筑材料实验室、生物医药科技园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生物医药企业加速器、生物医药研发平台、一诺青春众创空间、宿州经开区科创(众创)中心项目

打造人才链,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聚焦主导产业靶向发力,紧扣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人才链,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育本土高技能人才,深度做好人才、产业融合文章,推动人才资源高质量赋能产业发展。

第一节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

深入推进十百千万人才引进提升工程,聚焦生物医药首位产业发展,依托生物医药科技园等平台,大力引入新药研发、原料药合成工艺研发、制剂研究、安全药理、临床试验等关键领域生物研发创新人才和化学工程技术骨干人才。依托现有招商引资组织体系,探索组建招才引智队伍,面向上海、武汉、杭州等高校、人才集聚地,开展招才引智活动。探索设立招才引智大使,聘请省内知名专家教授、知名企业家等担任招才引智大使,借助招才引智大使资源优势,挖掘更多双招双引工作线索。抢抓高铁西站建设机遇,瞄准海内外生物医药领域顶尖人才,精心策划,一人一策,探索“轨道上的科学家”“星期天工程师”等柔性引才方式。围绕高分子可降解膜材料、半导体新材料、环保新材料等细分领域,通过产学研合作,谋划重大科技项目专项,积极引进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突破制约短板的高层次人才。依托江淮英才计划,加大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促进以项目引人才,依托离岸科创平台,引导企业入驻设立研发中心,吸引工程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加盟。积极搭建鞋服研发平台,大力引进鞋服设计、研发等领域专业人才。

第二节加快高技能人才引培

通过对经开区企业逐一走访调研,整理园区紧缺专业人才需求目录,精准出台招引政策,联合宿州市政府探索举办智汇宿州,才聚经开、千企万岗招才云聘会活动,精准招引制药工业人才、药学服务型人才、新材料产业工人、制鞋产业工人、高级技工等专业技能型人才。加强产业技能人才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支持园区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企业加强和宿州学院、皖北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宿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实施知识+技能培养办法,培养面向实际操作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鼓励鞋城企业与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宿州技师学院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探索组建宿州鞋业学院,建设制鞋技术工人培训学校、百丽职工大学等院校,签订紧缺工种技能人才定向培养协议,并按月发放定向培养生在校学习补助持续开展常态化、精准化职业招聘,通过举办线下招聘会、下乡宣传等方式发布招工信息。支持鞋城开展异地招聘,探索从中西部地区引进劳动力。加大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力度,依托省内卫校、工业经济学校等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人力资源培训公司,为园区广大产业工人提供再教育平台,围绕工作中实际应用难题,开设专业课程,有效提升高技能人才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第三节完善人才留用保障

深化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探索落实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股权奖励,允许在规定年限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完善生物医药、新材料领域高层次人才股权奖励制度。优化人才服务,以人才高地建设工程为抓手,着手编制经开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指南》,分类梳理并向外公布园区人才政策和项目申报程序,为园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实行子女先入学、人才再就业措施,建立涵盖资金奖补、住房保障、卫生医疗、子女入学、职称评定、金融服务等各方面政策支持体系,当好技能人才的后勤部长。加强产业青年人才在园区工作保障,降低落户门槛,加大住房、生活、创业等各方面扶持力度,构建对青年人才落户、安居、就业及创业的全流程扶持链条。引导企业提高制鞋、电子制造等产业工人工资待遇水平,促进产业工人留用。

第六 构建资金链,激发投资融资活力

充分发挥资本粘合剂”“催化剂作用,驱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聚合发展,促进园区创业、创新、创造蓬勃发展。

第一节优化财税管理体制

完善公共财政资金管理、分配和监督管理体系,落实税收征管制度改革,优化税务体制,培育壮大地方税源,推进预算公开透明,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分配体系,重点保障财政支持产业发展及科教文卫、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普惠兜底性支出。进一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增强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编制的指导性和约束性。完善债务限额确定机制,实现一般债务限额与税收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相匹配,专项债务限额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及项目收益相匹配。

第二节拓宽投融资渠道

完善专项债项目发行使用机制,争取市政府加大对经开区专项债发行额度的支持力度,围绕园区重大产业载体、创新平台、新型基础设施等建设申报一批专项债。针对园区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及鞋服制造等产业发展,支持园区财政、银行、保险等多方合作,探索设立宿州经开区产业引导基金,引导产业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由基金公司实施专业化管理,积极吸纳社会资金,联合私募基金与产业基金共同发起用于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新技术应用的专项基金,实现产业引导基金与社会资本同股、同权、同回报。积极探索、完善“1+N”产业发展基金体系,做大做强产业母基金和子基金,力争十四五末形成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各具备一支子基金牵引的发展格局。引导经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领域骨干企业积极争取中国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模式,联合管委会、银行、投资公司、担保机构、企业等建立互助担保基金,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北交所挂牌上市,提升企业融资水平。

第三节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持续推进外资领域放管服改革,实施负面清单以外领域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企业登记一口办理,提高外商投资企业资金运用便利度。优化外商投资导向,积极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新产业领域。支持外商投资创新发展,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科技研发机构等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领域。鼓励外资并购投资,降低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成本,加大投资促进工作力度。支持外资参与各类园区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为园区引进先进节能环保技术、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第七章实现民生愿,加速推进产城融合

以实现民生愿为核心,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速推进产城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功能互补,建设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区。

第一节大力发展民生事业

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内部提升、外部引优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均衡化、全民化、优质化和信息化。优化幼儿园布点,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加快形成公办民办并举、共同普惠发展的办园格局。加强和埇桥区政府沟通,增加优质公办小学数量,力争2025年,新建2以上公办小学加快二十小学扩建、鞋城十二年制学校、经开区小学等项目建设谋划推进经开区高中项目。不断提升园区现有初高中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初三和高三年级平均升学率。加强和上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优质中学教育资源落户经开区,推进园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整合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等公共卫生资源,指导和规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和管控能力。实施标准化升级改造工程,引导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院区)推行智慧医疗。推进皖北医院经开区分院、健安外科医院改扩建项目建设投用,大力提升园区私立医院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建设心脑血管专科医院项目和宿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项目,谋划推进医养结合康养基地示范项目。引导华康医药、丰原医药、国药控股等企业拓展连锁零售门店,提供便利的医药服务。

推动养老事业发展。以社区为单位,融合文明创建要求,谋划在金河社区龙河湾小区、金泰社区沱河小区和金江社区水岸新城小区,高标准打造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探索引入社会化养老机构,满足老年人生活需要。完善景芝养老院和长寿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功能配套,优化养老院周边环境,力争2025年,实现园区老有所养全覆盖。

提升体育文化事业。推进经开区足球场建设,为青少年提供锻炼场所。提升社区健身房、文体活动中心和晨练点容量,推进公共文化体育场所向公众免费开放。深入开展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提升行动,扩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辐射范围。完善园区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雷锋活动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落实宿州市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方案,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推荐评选活动。强化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推进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切实增强中小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第二节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

强化就业创业服务。完善落实财税、金融、产业等促进就业政策,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加大在农村地区招工宣传力度,组织企业深入乡镇、村组进行招工。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实现县区人力资源市场、乡镇社保所(站)的信息网络、用工企业、县乡人社部门、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网络互连、信息共享。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工作,促进高校毕业生留在本地就业服务。鼓励企业采用外包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等灵活用工方式,广泛吸纳园区中年待业人口。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依托企业、职业技术院校、专业培训机构等平台,通过生产带培训、青蓝工程、专业培训会等方式,提升就业人员技能水平。完善和谐劳动机制体制建设,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及时正确处理劳动关系矛盾纠纷。采用企业展示+直播带岗模式,帮助企业加大招工宣传力度。

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贯彻落实各类社会保险政策,依法保障参保人权益。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排定未参保人员,加强上门宣传和上门服务。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抓好民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参保工作。完善救急难主动发现机制,按照本人申请、社区初查、街道核查、区级核准、打卡发放严格操作规程,对生活突遭变故、突患大病的困难群众进行临时救助,并按照标准从高原则提高补贴标准。持续推进生活无着人员社会救助工作,实现及时发现及时救助。高质量建设社会福利院,引进一批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的福利工作队伍,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婴幼儿普惠托育机构发展,力争每个社区建有一处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超前谋划汛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等突发性社会救助工作。

第三节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以产城融合为重点,不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园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方案,深入推进运河桥、口袋公园、污水处理厂等提标改造,谋划建设大型休闲公园。持续推进路网提升计划,推动鞋城人民南路、磬云南路等次干道修复提升,加快鞋城五路、鞋城六路、八路桥等道路和桥梁项目建设。以高铁西站建设为契机,谋划修建南二环路至高铁西站高架,推进宿南大道项目建设,连通鞋城、经开区、循环经济园区,提升园区通达能力推动园区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与高铁西站相衔接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工业和生活供水、供电、供气及供热保障,加速经开区地表水厂项目建设,谋划推进二水厂提升改造项目。完善生产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化工园区空中管廊和危化品专用车辆停车场,积极推进经开区智慧管网工程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加大宿怀路两侧商住开发力度,推进万东房产桂花苑项目、桃花苑项目、北京城房珑樾庄园、王徐安置小区及社区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王徐安置区、七里安置区等项目建设,完善周边基础设施和生活功能配套。将鸿星尔克步行街和欧陆步行街打造成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特色商业街区,完善石城市场、白马商城、中豪建材市场、百大农贸市场等专业市场的硬件设施,面向主城区,积极招引商家入驻,提高专业市场运营水平推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产业园建设,提升中心城区产业承载能力。加速金河片区15家企业征收搬迁进度,提升中心区城市功能。

第四节推进智慧园区建设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速泛在的基础网络,扩大公共区域无线网络覆盖面,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5G通信网络全覆盖。扩大物联感知设施覆盖范围,提升交通、物流、能源、水务、安监、环保、气象等公共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

搭建智慧服务平台。构建共享技术赋能平台,形成大数据、物联网、数字孪生基础服务体系。搭建智慧招商平台,建立招商数据资料库、招商项目管理、招商推介、招商服务和招商决策支持等应用系统,实现线上招商、云招商。建设产业服务平台,以产业发展和经开区企业需求为中心,为企业提供信息基础设施、企业展示、项目建设、投融资、人力资源、科技创新、产业协作等服务。打造检测预警平台,对重大风险源、重点污染企业、电网能耗管理提供日常监测、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等服务,实现智能预警、智能调度和指挥,提升综合能源管理水平。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企业在宿州经开区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为企业和行业提供基于云的端到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安徽省信息化促进条例》、《安徽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办法》,探索设立经开区智慧园区信息安全管理中心,统筹信息安全和应急处置工作,提高系统管理、网络管理、应用管理、安全审计和安全保密能力。

第五节加快平安园区建设

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深化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加快淘汰安全性能较低的落后产能,引导化工、生物医药等高危行业领域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加快安全生产技术革新和设备升级步伐。指导督促企业隐患整改,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不断深化工矿商贸企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大力提升各个行业领域的风险监测预警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实施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程,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聘请安全专家,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园区生产企业进行日常监督检查,持续组织开展铸安行动、危险化学品、涉氨制冷等专项行动。加大企业安全生产培训力度,提升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力争到2025年,安全生产综合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基层基础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科技兴安效果显著,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完善。

完成综合应急救援指挥平台建设。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完善生产安全应急预案体系,督促企业制定符合本企业需求的应急预案,实现企业应急管理全覆盖。推进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着力提升救援中心一体化指挥、专业化救援、实战化训练能力,不断增强应急实战能力。加强安全监管和应急指挥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应急消防储备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力争2025年,形成较为完备的应急指挥体系。

强化社会综合治理。加强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和突出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升级基层派出所硬件设施,提升警队打、防、管、控、建能力,维护公共场所治安秩序。构建城市安全护城墙,提高运用科技手段预警、防范和处置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全力打造最安全城区

专栏8产城融合项目

社会事业项目: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项目、宿州经开区紫金小学、经开区高中建设项目、二十小搬迁项目、西区生态公园、运粮河公园及社区公园项目、医养结合康养基地示范项目、双墨阁文化创意产业综合体项目、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经开区分院建设项目、健安医院扩建项目、经开区邻里中心及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宿州经开区紫金安置区项目、宿州经开区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项目、宿州市现代制鞋产业城十二年一贯制学校项目、宿州市工人文化宫项目。

商业服务项目:珑樾庄园项目、桂花苑商业建设项目、桃花苑项目、城南里项目、七里安置区项目、王徐棚改安置小区、七里安置区二期项目、宿怀路两侧商业综合开发项目、高铁西站综合商圈、宿南大道两侧综合开发项目。

基础设施项目:经开区停车场工程项目、经开区垃圾中转站建设(站厕合一)、经开区智慧管网工程项目、经开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项目、第二水厂技改及配套管网建设、中水厂项目、经开区运河文化街区及配套景观建设工程、南部湿地公园及配套设施、千亩苑保障性住房小区改造、装修、园区电网工程、经开区西区供水管网工程、运粮河公园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梁家沟景观绿化工程、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项目、工人俱乐部项目、贯通鞋城五路、六路、八路新建规划支路项目、完善市政供水、排水工程、经开区地表水厂项目、宿州经开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产业园、宿州市现代制鞋产业城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宿州市现代制鞋产业城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宿州经开区中心区有机更新项目金河片区-一期、宿州经开区中心区有机更新项目金河片区-二期项目。

智慧园区项目:经开区智慧园区项目(建设智慧招商、经济运行、智慧安监、智慧环保、产业服务、产城融合、园区封闭管理等平台)项目。

拓展开放窗,深化对外合作交流

依托宿州区位优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打造全市最优营商环境,增强经开区发展动力与活力。

第一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提升产业平台承载能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承接长三角一二线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完善生物医药科技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现代鞋城等产业承接载体建设,大力招引沪苏浙等地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轻纺鞋服等领域企业。依托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和省石墨烯复合功能薄膜材料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吸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项目落户。精准梳理摸排闲置低效土地、厂房,明确承接空间、项目类型等,将存量资源进行整合,建立资源台账,实施二次招商。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新增产业用地不低于20%按照标准地供地,实现拿地即开工

优先承接沪苏浙重点产业转移。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产业链条为纽带,实行差异化承接,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不断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重点承接成果转化落地类、产能扩张外溢类、“腾笼换鸟”转移类、布局调整外迁类等四大类产业转移。主动承接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溢出效应,加快生物医药研发平台建设,大力引进生命科学、半导体制造、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主动承接江苏工程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电子信息等产业转移。积极对接浙江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纺织鞋服、汽车零部件、轴承机械、新能源等产业转移,强化产业链招商和以商招商,推进整建制承接、全产业链引进,提升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纺织鞋服等产业核心竞争力。

探索园区共建新模式。依托园区产业基础和企业相关资源,积极寻求与发达城市、先进开发区合作共建机会。深入推进经开区与南京栖霞高新区等园区合作共建,在框架协议基础上,主动对接合作园区优质企业资源、创新资源和人才等,超前谋划重大合作项目。探索与温州瓯海经济开发区、晋江开发区、商丘睢县制鞋产业园等鞋服产业先发地区对接合作,有序引导有向外扩张倾向的鞋服企业以产业链或组团形式集中向鞋城转移布局。主动学习共建园区发展经验,逐步加强人才、资金、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合作。探索建立合作共建机制体制,完善政策保障,吸引更多合作园区企业入驻经开区,尝试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互惠共赢。

第二节 打造营商环境建设新高地

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水平,力争营商环境建设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提升园区办事效率。增设办事窗口,不断增强部门人员及窗口办事人员业务能力。率先建设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依托网络公司开发程序,实现不打烊随时办服务。围绕零填报、秒申办”“机器审、秒办理,组织窗口人员引导企业、群众使用政务服务事项智慧办手机办提升企业服务水平。贯彻落实《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四送一服活动,落实部门全员走访制度,确保全面掌握园区企业情况。积极帮办签约落地企业落实一站式保姆式的全程帮办制度,提前介入,做好项目交接手续,汇入拟开工项目库。完善优化营商环境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现场调度会、协调会、专题会、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及时解决项目存在问题。持续开展企业家下午茶活动,掌握企业诉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存在问题和困难。定期编印工作简报,提亮点、树典型,全面提升经开区营商环境氛围。加快扶持政策兑现进度,为项目落地、建设、投产运营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保障。

第三节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深度对接长三角、珠三角等民间资本富集区域,全方位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开展港澳台、欧美等重点区域经贸和招商活动。聚焦“大招商、招大商”,瞄准生物医药大健康、高端制造业、新材料、鞋服制造、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持续推进聚焦长三角区域定向招商引资,深化与沪苏浙地区招商引资和产业分工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投资促进活动,重点招引一批投资总量大、产业关联度高、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加快一批头部企业、细分领域优质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落户,推动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会展签约项目落地见效。严把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关口,避免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产出的落后项目。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推行专业化市场化招商、产业链精准招商,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不见面”招商、网络招商,加强与第三方委托招商平台、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定期召开招商推介会、项目分析会,拓宽招商项目来源渠道。推动存量招商,精准对接百丽、新宇、中粮等大型企业发展需求,鼓励企业在本地扩大投资,并给予相应奖励扶持政策。按照产业+区域模式,加强5个招商分局人员招商业务知识培训力度,提高项目信息研判、跟踪、洽谈水平,逐步培养打造一支精干的专业化招商队伍。

第四节 加速引进来”“走出去

主动对接沪苏浙。加强与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连云港片区联动发展、产业合作、政策优化,激发经开区开放潜能。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安特食品、雪龙纤维等企业在境外投资建厂,建立研发中心、公共服务平台、营销网络及企业自有保税仓,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的骨干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跨国公司合作,鼓励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重要资源性产品和消费品。支持企业利用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参与世界制造业大会等有重要影响力的展会,继续举办好中国制鞋产业高层论坛等活动。

推动“引进来”、推进“走出去”。积极引进外商投资经开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领域及生物医药研发等创新领域,逐步提升外资利用水平。依托柏拉阿图医药、锦乔生物等外资企业资源、驻外招商机构、驻外商协会等,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生物医药领域项目、人才和资金。深入贯彻落实宿州市政府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政策,鼓励园区纺织服装、建材等领域企业扩大出口。引导鞋城相关外贸企业拓展与海外运动类、时尚类、童装类品牌合作,扩大海外产品代加工业务

第五节 推动开发区改革创新

提升开发区规划建设水平。科学编制新一轮开发区发展规划,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优化开发区空间利用和功能布局,等高对接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的产业园区,适度超前布局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信息、技术、物流、金融等企业服务平台,提升开发区综合承载力。全面开展创新型智慧园区建设,加快升级园区新型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布局完善开发区城市功能,推动开发区从单一产业园区向现代化城区转变,提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

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承接省市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充分依托街道、社区开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积极推动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探索在优化管委会内设机构设置、市场化选人用人、健全绩效激励机制等方面,建立完善更加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探索多元化的开发区运营模式,提高开发区建设运营专业化、市场化水平。持续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积极推行开发区“标准地”改革,着力推进园区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落地建设。

第九章建设生态区,推进绿色循环发展

第一节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开区规划、建设和管理各方面,积极推进低碳化、循环化、集约化发展,将经开区打造成全省绿色发展先行区。

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机制,鼓励化工园区企业使用新能源、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共建共享废水治理、废气排放等环保设施,推进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行动,加强企业监管和考核。支持企业生产绿色产品,通过绿色生产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方式促进企业提升绿色生产水平。依托生物医药科技园,加快招引一批环保型、绿色型的高科技产业项目。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引导鞋服企业优先使用无污染、无毒性、环境兼容性好的绿色材料。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严格执行禁塑令,提倡使用布袋子菜篮子等环保用品,引导市民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优化公交车、共享单车等公共交通通行条件,大力倡导绿色出行。践行低碳办公理念,全面推广无纸化办公、电子办公等低碳工作方式。

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产业关联性,对园区进行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生产区和生活区、产业和企业。摸排园区化工、医药类企业,推进几个相近或可以连成循环链的企业的能量流、物流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按照统一规划、统一供热、统一治污的要求,对园区内供水、供电、供热、道路、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实施绿色化改造,促进共建共享、集成优化。鼓励企业以节能、降耗、低本、治污、再生、就业、发展、增效为目标,推行循环式生产,促进源头减量减排和资源化利用。

促进园区产业循环发展。鼓励园区生物医药企业按照从原材料、医药中间体生产到医药研发、中试、成药生产以及生物质材料、生物能源、生物肥料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模式更新生产设备和工艺。抓好医药化工残渣综合利用,对药渣中的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多种有效成分加工处理,生产生物肥料、饲料等,减少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消耗和废弃物、污染物排放。利用工业污水生产全元有机复合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进行热电联产,实现节能降耗。

第三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

加强大气污染防控。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和天津环科院恶臭污染物重点控制实验室合作,对园区重点异味企业进行摸排和检测分析,持续推进异味处理工程。强制关停部分落后污染产能,提升大气质量。力争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全市平均水平。

严格控制水污染。持续推进清河行动,对水面垃圾、杂草、沿岸垃圾、乱搭建筑及河坡堤坡违法种植进行集中整治。大力推进运粮河、铁路运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水污染处理设施监管力度,确保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不断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力争2025年,实现全面智慧监管。完善管网巡查机制,确保污水管网通畅运行,区域废水应收尽收,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加强固废污染防控。强化工业厂房、物料堆场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转移、倾倒固废等行为。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宣传,普及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知识,广泛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专栏9生态园区建设项目

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及配套管网工程、西区水环境治理项目、西区生态公园、运粮河公园及社区公园项目、运粮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园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雪龙纤维二级污水处理站搬迁扩建等项目、宿州经开区污水厂配套中水厂、尾水湿地等整体提升工程、宿州市现代制鞋产业城河道综合整治项目、梁家沟综合治理项目

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新宇药业菌渣综合利用有机肥生产等项目。

危废收集处理项目:固废危废处置中心、宿州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收运管理智能系统、宿州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工程提标等项目。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工委在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十四五规划提供坚强保障。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党的领导贯穿到规划实施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第二节 强化土地保障

对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强化集约用地导向,全面摸清存量建设用地位置、规模,宣传土地供应优惠政策。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供地方式,探索嫁接重组模式,满足园区产业项目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好全市新增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用地计划,有效解决占补平衡指标。支持对现有工业用地追加投资、转型改造,利用存量工业房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创办众创空间,可在5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5年期满或涉及转让需办理相关用地手续的,可按新用途、新权利类型,对照市场价以协议方式处理。进一步规范建设用地审查报批工作,提升各环节工作效率,提高报批质量效率。

第三节完善政策体系

加快完善产业政策,突出扶持目标和重点,以制造强市战略为引领,围绕十大重点产业“链长制”工作方案,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集聚,扶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及鞋服制造产业加快发展。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区支持龙头企业的各类政策,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发展壮大。鼓励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增强龙头企业实力。注重小微企业发展,加强对中小企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财税支持,继续落实中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

第四节深化项目引领

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引领,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支撑作用,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园区升级等重点领域,主动对接国家、省、市投资政策,按照实施一批、谋划一批、成熟一批的原则,完善园区项目库。加快项目推进建设,对具备条件动工的,抓紧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在建项目方面,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形成循序渐进、滚动发展的良好局面。对上市企业和拟上市企业的项目安排给予倾斜支持。健全项目监督管理机制,围绕项目报建程序、投资计划、质量管理、项目资金使用等,引导园区重点项目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迈进。

第五节严抓落实考核

加快完善考核体制机制,健全区统计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贯彻落实《安徽省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暂行办法》等文件要求,完善重点考核指标,加强项目跟踪考核力度,健全项目评估制度。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和渠道,创新监督方式,自觉接受社会群众监督,实行重要信息通过网络等平台向社会公布,发挥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

政策咨询
如果您对该政策文件有疑问,可以点击“我要问”在线咨询,也可以拨打上方的电话咨询相关部门,或者拨打市长热线:0557-12345。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